在现代社会中,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的、不计物质报酬的社会服务活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维护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我国于201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本文将对《条例》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关键要素并辅以实际案例说明。
一、《志愿服务条例》概述 《条例》共六章四十四条,主要包括总则、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支持和保障、法律责任以及附则等部分。该条例明确了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志愿服务组织的职责要求、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管理等内容,为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规范化志愿服务的关键要素 1. 注册登记与信息记录:《条例》规定,志愿者应当按照真实意愿自觉、平等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志愿服务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应当及时做好志愿服务记录,如实记载志愿者的身份信息、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和工作评价等信息,形成志愿服务档案。例如,在某次大型公益活动结束后,主办方根据每位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和服务质量进行了详细的志愿服务记录,这些数据后来被用于表彰优秀志愿者和评估项目效果。
-
风险防范与权益保护:《条例》强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当尊重志愿者的人格尊严,未经志愿者本人同意,不得公开或者泄露其有关个人信息;此外,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的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应给予适当补偿。例如,在一次抗洪救灾活动中,一名志愿者因救人而受伤住院,志愿服务组织为其支付了医疗费用,并在医院中精心照料。
-
志愿服务支持与激励机制:《条例》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时也将志愿者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例如,某公司在其招聘启事中明确表示,有长期志愿服务经历的应聘者将获得额外的面试加分,这一举措吸引了更多有意从事志愿服务的年轻人加入该公司。
-
监督管理与行业自律:《条例》提出,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同时,鼓励成立志愿服务联合会等行业组织,指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某省成立了志愿服务联合会,定期举办培训交流会,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三、保障志愿服务的有效措施 1. 资金来源多元化:《条例》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通过捐赠财产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例如,某基金会多年来持续向各类志愿服务项目捐款,帮助了许多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和社区建设。
-
政策扶持与税收优惠:《条例》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托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学校、机场、车站、码头、旅游景区景点等场所建立志愿服务站,并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例如,某市出台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志愿服务机构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减轻了这些机构的运营负担。
-
法律法规宣传普及:《条例》要求,有关部门和社会媒体应当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的精神及先进典型事迹,鼓励公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例如,通过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传播志愿服务知识和成功经验,提高了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度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志愿服务条例》通过一系列的规定和要求,实现了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管理,有效保障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在实际应用中,相关部门和组织应严格遵循《条例》的要求,确保志愿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条例》的学习和贯彻,共同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让志愿服务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